作为一名模拟画像师,用手中的画笔帮助警方侦破案件。随着剧集大火,有不少年轻人因此了解到作为故事参照原型的“画笔神探”林宇辉。
章莹颖案”中凭借“布满马赛克”的监控复原了嫌疑人画像,后又为人贩子“梅姨”画像,引发画像刷屏式传播。该剧热播后,他的微信里、抖音群里,也涌入大量年轻人报名学习,希望成为一名画像师。也有网友说,“这剧拍得太保守了,现实中画像师更牛。”
在电视剧《猎罪图鉴1》第一案——整容医生被杀案中,嫌疑人面戴口罩,画像师沈翊通过36骨点法推测出神秘女人的脸部结构,然后根据三庭五眼15格的划分,再反推五官的位置和基本大小,画出监控中的嫌疑人“蒙面毁容女”。
“36个点?这是个医学用词,虽然是因人而异,如果这样说的线个点就完全足够了。”林宇辉说,现实中,画像师模拟画像时,往往没有清晰的监控画面,也没有清晰的五官参考。只能靠目击者的回忆、扎实的基本功和大量的知识积累对嫌疑人进行样貌描绘,林宇辉说起了他应用模拟画像的第一个案件,只依靠引导目击者回忆和一个模糊背影,就描绘出了嫌疑犯样貌。
那是在十多年前,林宇辉还是一名普通的民警,他侦破的一起深夜纵火案中,一个企业被烧毁,房屋内两名年轻人一死一伤。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一处加油站有一名长发男性有着重大嫌疑。但由于监控设施不完备,只能模糊地拍下一个背影,要想有个明确的方向,只能依靠加油站工作人员回忆进行嫌疑人锁定,但文字描述对于锁定嫌疑人有着一定局限性,难以帮助民警直观地锁定目标。于是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画画的林宇辉决定通过描述画下嫌疑人的样貌。
通过询问,林宇辉结合推理、心理学,在短时间内绘制出了几张不同的模样供目击者对比。“但当时怎么画都觉得差点意思,毕竟是长发男性,如果画的头发不像,对目击者辨认也存在一定困难。”林宇辉说,他又反复查看监控,透过光线模糊地看到了嫌疑人的头发是烫过的,并且还有一个甩头的习惯,于是他果断修改。改过之后的画像再交给目击者辨认,果然一下子认了出来。
“这些东西我目前也还在学习,包括对欧美人、非洲人等国际上人种面部特征的学习。”林宇辉的电脑和手机中,存着数万张不同样式的五官及脸型图片,这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材料,每个样式他都能借助画笔精准画下。此外,想要当一名合格的模拟画像师还要有一定的刑事侦查
至今林宇辉依旧保持着每天随时随地绘画的习惯,至少画过十余万张人像,就为了锻炼自己的笔力。他平时就算和爱人逛街,眼睛还在不停地观察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一旦遇到五官有些特殊的,他就画下来,“假如没有纸和笔,我就趁坐着的时候用手在大腿上画,用脑子记下来,回家再通过记忆画在纸上,让我爱人去辨认见没见过。”林宇辉说,将记忆转化成图像再画在纸上,也是模拟画像师必不可少的能力,“从事相关行业的也能试试,就以身边亲人、朋友当作模特,不去看他,就靠记忆画,看画出来有几分相似。”他说,何时练到将一个见过一次的陌生人精准画下来,也就算是入门了。
“模拟画像要求很严格,不是随便一个画师就能胜任的,正因为对基本功要求太高,模拟画像师本来就是警察中的‘大熊猫’。”林宇辉和记者说,我国公安系统目前尚未成立专门的模拟画像专业及部门,大部分都是身兼数职,没时间细心钻研,有案子就画,没案子就不画,所以有的省甚至都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全国“有些本事”的画像师,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在《猎罪图鉴1》的开头有一幕至今被网友热议:有个女人拿着某人小时候的照片给了男主角沈翊,让他画出这人成年时的样子,而这张照片中的孩童正是年幼时的刑警雷一斐。北江分局刑警雷一斐在调查美容院人口拐卖案件中,掀开了背后内幕的冰山一角,犯罪分子利用雷一斐电视出镜的一张三岁童年照片,找到沈翊“三岁画老”,然后按图索骥,将雷一斐灭口。
《猎罪图鉴》中的男主角沈翊虽然是以林宇辉为原型的,但剧中各种案件都是编剧通过查询网络资料改编而成。电视剧播出后不少人提出疑问,认为过于“神化”了模拟画像师。林宇辉表示,“破案就是破案,不是开玩笑的,但影视作品是影视作品,里面会有一些夸张成分。”
他说,模拟画像师和其他警种其实是一样的,都需要去现场、捕捉资料。首先,去现场有利于模拟画像师更立体、更多角度地分析。其次,也有助于让被害人、目击者“触景生情”,很多记不清的细节可以在现场更好地回忆起来。再通过将证人的语言转化成形象,需要强大的形象思维和塑造感,然后在画出十几、二十几张画像后,让证人或目击者辨认,总有一张会比较像犯罪嫌疑人。
而这项掺杂了大量侦查、推理、心理学的工作,也必然只能依靠人脑完成,毕竟AI不会“读心”。
勃兰特·克里斯滕森落网时,发现这张依靠“马赛克”推断出来的画像与本人高度相似,震惊国际。
人机结合”,由专门研究模糊图像,对于模糊视频、残缺视频做修复,配合模拟画像工作,如果能再加上心理人像侧写,将大幅度的提升办案的效率。(济南时报 据北京青年报客户端)